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設計師揭秘外灘18號變遷全過程

 Filippo Gabbiani,外灘18號修復改造設計師。2006年該項獲得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傑出獎。其作品包括Richemont曆峰集團總部、北京大學法學院、山西陽泉文化中心、尚街LOFT時尚生活園、Vivienne Westwood經典回顧展等。
  義大利人Filippo還記得第一次來到外灘18號的情景:傍晚陽光灑進久未啟封的老樓中,那份不動聲色的優雅深深地打動了他。那個下午,Filippo用一個半小時就制定出了一個大致的整修預算,這個簡短而乾脆的開始,揭開了外灘18號的新篇章。
  畢業於義大利威尼斯大學的Filippo主修建築。威尼斯有70%以上的建築超過200年曆史,古建築的修復和保護技術居世界之冠。“修復是一種對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技術無法真正觸摸歷史積澱。無論是設計者還是整修者,每個建築師都會在建築上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建築師要做的是探尋,而不是破壞。”Filippo認為,要保持原創者意圖和自身想法之間的平衡,只有奉行“真誠”的原則。
  1892年,英國麥加利銀行(即渣打銀行)進駐外灘18號。1922年大樓全面重建,混合了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巴洛克以及混合主義的風格:既有整體在香港焊接而成的鋼材筋骨和來源神秘的大理石立柱,也有中國傳統建築中才會出現的廟宇式突起欄杆扶手和藤蔓式花紋。80多年來,曾有6家不同的公司先後進駐外灘18號,大樓雖然整體保持完好,但內部的立柱、牆面、窗框、地板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開工前,Filippo仔細閱讀並研究了與建築有關的上海近代史以及外灘的變遷過程。“沒有對文化的理解和考量,就沒有充分的資格來改建歷史建築。18號這樣的建築最重要的就是它的identification,它是某種標識,不可抹殺。但它不應該停留在過去,更需要前進。”
  修復方案的重要一節是材料的取捨。Filippo邀請了曾參與修復巴黎聖母院的義大利文物修復專家Giuseppe Tonini一同討論方案。大樓原本大量採用的大理石和金屬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不僅因為材料本身品質出眾、附加的技藝高超,更重要的是,18號應具有成熟的歷史風韻,嶄新的材料會造成僵硬的軀殼感。”他們曾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用比牙刷還細小的刷子清潔18號外牆的花崗岩,又用“尋回塗層”的方式,將早已面目全非、鏽跡斑斑的大門奇跡般恢復了含蓄和優雅的本來面目。外灘所有建築中唯有18號採用了青銅和紫銅混合材料的銅門,也唯有它得以免遭粗暴清潔磨光的厄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