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百老匯劇本創作的“祖師爺”——小哈姆斯坦(1)

一、引言



在劇本發展史上,只要提到《演藝船》和《俄克拉荷馬》,人們就會想到小哈姆斯坦。這位長期活躍在百老匯的創作舞臺上的劇作家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從1919年到1960年,小哈姆斯坦通過他的一系列傑出作品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創作風格,為許多後來者所仿效和膜拜,也成為劇本創作的“祖師爺”。






二、創作簡介



小哈姆斯坦於1895年出生於紐約城的一個戲劇世家。他的祖父哈姆斯坦一世是當時最具個性和革新思想的劇院經理,他的父親威廉?哈姆斯坦是維多利亞劇院的經理,精明能幹。他的叔叔亞瑟?哈姆斯坦在劇作界更是大名鼎鼎,有著許多叫座的作品,他們家還擁有一座歌舞雜耍劇院。在這樣濃厚的藝術氛圍中長大的小哈姆斯坦對於劇場自然並不陌生。



但如果你認為小哈姆斯坦走上音樂劇創作之路是理所當然、水到渠成的,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家人並不希望他以此為職業,而是希望他長大之後成為一名有威望、有地位的律師。小哈姆斯坦學習成績一直不錯,1912年,17歲的小哈姆斯坦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他的同學包括了勞倫茨?哈特、霍華德?迪亞茲。大學自由、多元的環境很快吸引了年輕的小哈姆斯坦,他積極加入各種社團,尤其喜歡戲劇社團的活動,他不僅充當演員飾演了一些角色,還開始嘗試著創作新劇本。在進入法學院學習之後,他仍然同社團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值得一提的是,此時他已經同低年級的同學理查德?羅傑斯合作過兩首曲目,這也算是他們最早的合作了。



在大學畢業之後,小哈姆斯坦並不安心於在一個好的律師事務所裏終老一生,在叔叔亞瑟?哈姆斯坦的幫助下,他出任亞瑟新作的舞臺助理。這個低微的職務儘管只是做些瑣碎的事務,同劇本的創作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但長期浸染於後臺,瞭解整個劇作的運作和周轉,這對於小哈姆斯坦日後的創作還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



在1920年,小哈姆斯坦和赫伯特?斯托薩特(Herbert Stothart)合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百老匯音樂劇劇作——《永遠是你》(Always You),小哈姆斯坦身兼編劇和劇詩創作,這也成為他日後較為固定的創作模式。在同一年的《喜悅》(Tickle Me)中,他有幸同經驗豐富的奧托?哈巴赫合作。哈巴赫成為這位年輕人的導師,他不僅傳授小哈姆斯坦如何安排劇詩的結構,還悉心指導他如何調整整個劇情,並且通過音樂加強整個故事的感染力。儘管這段合作經歷不是很長,但它奠定了小哈姆斯坦創作的基礎。



1923年的《野花》(Wildflower)是小哈姆斯坦第一部賣座的音樂劇作品。這部作品除了有奧托的鼎立支持外,還有當時紅得發紫的作曲家文森特?尤曼斯的加盟。這部作品上演了477場,對於初出茅廬的小哈姆斯坦來說,這極大的鼓舞了他的信心。他接下來在1924年推出了《羅絲瑪麗》(Rose-Marie),這部作品中洋溢著濃郁的異域風情。雄偉的落基山背景,扣人心弦的謀殺懸念,始終吸引著觀眾,在這裏,小哈姆斯坦進行了第一次大膽的嘗試,這對於陳舊的、只知盲目照搬老的歌劇形式的劇作界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推動和變革,而這種全新的形式也深得觀眾的喜愛。此後小哈姆斯坦陸續推出的《晴朗》(Sunny)、《沙漠之歌》(The Desert Song)都取得不俗的市場成績。小哈姆斯坦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創作方向,堅持把劇本創作同音樂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終於在1927年的《演藝船》達到了他創作生涯的第一個高峰。



《演藝船》在美國音樂劇歷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被視為現代音樂劇興起的標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與以前的劇作相比,有了本質的改變。《演藝船》的偉大功績之一,就在於它的劇本創作超越了當時音樂喜劇的時弊,用一個非常曲折動人的故事作為全劇的情節基礎,將各種不同性格和文化背景的人物放置在一個大的戲劇背景之下,他們的性格碰撞和利益衝突產生極大的戲劇張力,演化成有序發展的情節線。這種把戲劇、音樂、舞蹈諸因素天衣無縫結合在一起的技巧,是音樂劇劇本創作的至境。《演藝船》第一次真正實現了音樂同劇本的結合,使得劇作在內容上有了堅實的依託,從而加強和提高了劇本和戲劇成分在音樂劇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演藝船》不同於以前的任何歌劇或音樂喜劇,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劇。它在打破舊的傳統的同時樹立了新的規範。這部改編自埃德納?菲伯(Edna Ferber)作品的劇作具有史詩般的大氣,劇中包括了種族衝突、不幸的婚姻以及沉溺於賭博等多種社會矛盾。這些看來不相干的元素在小哈姆斯坦的精心梳理下,成為一個有機的、緊湊的戲劇整體。成功的劇本同科恩的曼妙音樂一起,構成了完美的劇作。



在《演藝船》取得極大的成功之後,小哈姆斯坦雄心勃勃,想把這套模式推廣到整個創作界,但在《俄克拉荷馬》問世前的16年中,他卻再也沒有達到《演藝船》的高度。這是因為儘管《演藝船》證明了劇本和音樂的結合是音樂劇劇作成功的必要因素,但它給整個音樂劇創作帶來的衝擊還是非常小的。時事諷刺劇、音樂喜劇和歌劇仍然是占統治地位的音樂劇形式。



從1927年到1943年,可以說是小哈姆斯坦創作生涯的一個低谷時期。雖然也有一些劇碼反映不錯,但從整體來看,是不能令小哈姆斯坦滿意的。他的創作水準和才能也一度受到了置疑,人們都在猜測這個默不作聲、少言寡語的年輕人到底能堅持多久,也有人開始懷疑《演藝船》只是曇花一現。這種“尷尬”狀況直到1943年的《俄克拉荷馬》問世才得以扭轉。



說起《俄克拉荷馬》創作的緣起,還有一個小插曲。裏格斯(Lynn Riggs)寫於1931年的戲劇《Green Grow the Lilacs》最先引起了小哈姆斯坦的注意,他覺得這個故事非常適合改編成音樂劇,於是他向科恩推薦了這部作品並表達了合作的意向。而與此同時,理查德?羅傑斯也憑藉直覺發現了這個本子,開始與哈特商討創作事宜。但科恩和哈特都對這個提議不怎麼感興趣,認為這個劇本沒有什麼新意,未必會討得觀眾的歡心。在一次聚會上,羅傑斯和小哈姆斯坦不約而同地談到了這個劇本,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合作這個劇作。這個決定在當時的劇作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業界一直都認為理查德?羅傑斯和勞倫茨?哈特的合作是天衣無縫的,哈特優雅、充滿智慧的劇詩同羅傑斯的曲子相得益彰,他們的作品充滿了活力和時代感。而小哈姆斯坦在此之前除了《演藝船》之外沒有什麼出彩的作品,人們很難相信羅傑斯和這個傷感的劇作家合作能有什麼成功之作。而且專業人士對裏格斯的劇本也沒有多大的信心,《俄克拉荷馬》還沒有開始創作好像就註定了是一次失敗之旅。



但兩人並沒有在意外界的種種猜測和善意的規勸,在這部最初定名為《Away We Go》的劇作中,他們想通過最為簡潔和直接的敘事方式講述這個故事。羅傑斯非常欣賞小哈姆斯坦簡約而質樸的劇詩以及略帶直白的劇本。而小哈姆斯坦也非常樂意同羅傑斯合作,他能夠憑藉短短的幾句話或者根據一個人的特點來作曲。他們沉浸在創作的快樂之中,但他們都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創造和改寫歷史。



當最終定名為《俄克拉荷馬》的新作於1943年3月31日在紐約西44街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時,它那安靜、溫和、文雅的風格,別出心裁的開幕,簡單真實不加渲染的人物形象,歡快明亮的獨唱以及充滿鄉村風情的野炊都讓人耳目一新。一經演出獲得廣泛好評。百老匯評論界認為它是繼《演藝船》之後又一部劃時代的傑作。《紐約先驅論壇報》對它的評價是:“音樂、舞蹈和情節是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部震撼人心的美國戲劇”。



小哈姆斯坦在這部劇作中生動再現了美國西南部優美的自然風光,展現了善良牧民的樸實、真摯和純真的愛情。在人們享受清新的田園風光的同時,也看到了早期美國發展過程中所孕育的自豪、自信、堅持正義的民族精神。



如果說小哈姆斯坦此前的創作之路充滿了坎坷的話,那麼此後他的創作則走上了一條坦途。小哈姆斯坦開始在百老匯和好萊塢左右逢源。1945年,羅傑斯同小哈姆斯坦連袂合作參加了好萊塢歌舞片《博覽會》(State Fair)的製作。小哈姆斯坦負責編劇和劇詩,羅傑斯作曲和配樂。該片是百老匯音樂劇《愛州博覽會》的歌舞版,在導演沃爾特巧妙的安排下,這部片子歡快迷人,配樂也令人鼓舞,是一部相當令人愉悅的歌舞片,一舉獲得了1946年奧斯卡的最佳音樂和最佳歌曲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