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金魚的歷史緣起及金魚池

 金魚是我國人民喜愛的觀賞魚類。古代叫文魚。《山海經》記載:“睢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魚。”晉代郭璞注文魚:“有斑采也”。這就說明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已經有人發現今湖北一帶有彩色的金魚。古人叫金魚為文魚,是很科學的,不但說明金魚顏色美麗,而且金魚最基本的特徵是魚鰭發達,尾鰭分叉,體形像個“文”字。

  到了漢朝,金魚就被文人寫進文學作品裏。漢宣帝時王褒寫的《九懷賦》中說:“蛟龍兮導引,文魚兮上瀨。”作者用浪漫主義手法幻想自己放舟隨波而下,可又覺得波濤洶湧,非常險阻。這時蛟龍給他做嚮導,金魚幫助他渡過湍流。在作者筆下,金魚和蛟龍放在一起被作為珍貴的動物來歌頌。到了宋朝,歌詠金魚的作品多起來了,詩人蘇舜欽、蘇軾都寫過讚美金魚的詩篇;南宋有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嶽珂在他所寫《□史》一書中已經對金魚的飼養作了研究。他說金魚是一種鯽魚的變種,不過飼養者保守秘密,不肯傳其術。他還考察了飼養金魚繁盛的地方是中都(今北京一帶)和杭州,很多人“鑿石為池”,養金魚在窗前簷下作為觀賞物。當時用圓兜盛池塘穢水中的小紅蟲來餵養金魚。金魚變色的過程是:“初白如銀,次漸黃,久則金矣!”他還記載了當時有一種黑白相間、色彩特別明亮鮮豔的金魚叫“玳瑁魚”。這是我國古代關於飼養金魚的記載。

  金遷都北京後,在今崇文區的地方建立魚藻池,後來叫金魚池,說明金時北京一帶已經有了飼養金魚的習慣。元代建大都於北京,當時出入瓊華島、太液池的官吏都能看到元朝皇宮中飼養著金魚。到了明朝,飼養金魚的風氣大大興盛起來。琉璃廠除了為皇宮燒制黃、綠色的琉璃瓦外,還專門燒制一種養金魚的魚瓶。金魚池已經發展成為大規模繁殖金魚的基地。金魚池面積達數十畝,養魚百餘池。《日下舊聞》記載:“正德中南城金魚日食蒸餅白麵二十□(斤)”。形容養魚數量之多。明朝的《帝京景物略》一書就記載當時金魚已經有了“金瑩”、“銀雪”、“鶴頂”、“銀鞍”、“七星”、“八卦”等品種。

  金魚池附近的天壇又是個遊覽勝地,明、清兩代王公貴族每當端午佳節就來這裏,沿襲金、元遺留下來的風俗,作騎馬笈柳(即射柳)的遊戲。清康熙詩人王士禎作詩:“端陽笈柳足歡娛,霧穀新裁勝六銖;愛傍橫塘不歸去,拔釵親市七星魚。”很能說明當時貴族老爺們在這裏跑馬射箭、觀賞金魚、留連忘返的盛況。明朝的《燕都遊覽志》一書記載:“魚藻池在崇文門外西南,俗呼金魚池,蓄養朱魚以供市場。都人入夏至端午結蓬列肆狂歡轟飲於穢流,……”這裏所說的“穢流”,就是大家很熟悉的金魚池附近的龍須溝。有本名叫《京塵雜錄》的書,在提到金魚池時甚至寫上了“今皆掩鼻而過”的句子,這說明儘管當時騷人墨客一味粉飾太平,仍然不能掩蓋明、清兩代已經存在龍須溝這條臭溝的事實。龍須溝一直到解放後才得到根治。在金魚池附近的居民們大部分祖祖輩輩都以飼養金魚為業,而且具有一定的技藝。附近的“馬家井”、“牟家井”胡同就以姓馬、姓牟兩戶養魚居民得名(“馬家井”胡同今叫“錦繡四條胡同”,“牟家井”胡同已無,原址蓋起大樓)。金魚池的勞動居民飼養出售金魚的情況一直維持很久,後來政府組織他們到中山公園、北海公園等處為國家飼養金魚,傳徒授藝。我國的金魚飼養有了很大的發展,養魚工人精心飼養,不斷培養出新品種。金魚還遠銷國外,深受國際友人的歡迎。現在世界各地飼養的金魚都是直接或間接從我國引進的。
返回列表